春節回鄉
不少“神獸”在鄉下撒歡地玩耍
村里的小貓小狗也成了他們的小伙伴
但醫生提醒
擼貓還是悠著點
尤其是村里的貓或者流浪的野貓
10多歲的男孩突發高熱乏力
近日,浙大兒院感染科黃麗素主任團隊接診了一個病例:十多歲的小少年聰聰發現右腋下淋巴結腫大12天,伴壓痛,病初伴高熱2天,最高39.2℃,熱峰1次/天,伴乏力,無寒戰抽搐,無咳嗽氣促、無吐瀉、無皮疹,無關節痛。
入院后醫生追問病史,患兒家長反饋家中有養一只小貓,并不是常見的寵物貓,而是用來抓老鼠的貓,但孩子沒有被抓過。
完善各種檢查,并排除其他可能疾病后,醫生確診是貓抓病。
聰聰在浙大兒院給予抗感染治療后,淋巴結逐漸縮小。
擼貓還是悠著點
尤其是村里的貓或者流浪的野貓
黃麗素主任介紹,貓抓病的擬診依據為典型臨床特征和近期貓或跳蚤的流行病學接觸史。沒有被貓抓過,如果被貓身上的跳蚤咬了,也可能感染疾病。
家里養的寵物貓,經常洗澡、定期驅蟲,如果不是人被貓抓到,感染風險比較低,而如果是野貓或者村里養的專門用來抓老鼠的貓,風險就大很多。所以過年回鄉探親,擼貓還是要悠著點。
黃主任表示,貓抓病是長期發熱的重要病因,隨著養貓家庭的增多,城市里的發病率也有上升趨勢。
貓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是一種以自限性局部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也可造成各個內臟器官、神經系統和眼部等損害。貓抓病在世界各地散發,發病具有季節性特征,1月份、夏末至秋季為高發期。
該病常見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兒童和年輕人發病最為顯著,實體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可能會出現全身性貓抓病。貓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被感染漢賽巴通體的貓抓傷或咬傷和暴露于感染漢賽巴通體的貓蚤。
85%—90%的貓抓病患者以感染部位的局部皮膚和淋巴結病變為典型表現,多為自限性。
而部分患者病原體播散至肝臟、脾臟、眼部或中樞神經系統等出現非典型表現,易導致嚴重并發癥;老年貓抓病患者更可能出現非典型特征,以全身不適、心內膜炎、腦炎及不明原因發熱為主,疾病診斷時間窗通常長達6周以上。
來源丨錢江晚報